查看原文
其他

道尔顿公路:远征北冰洋 | 世界最危险公路自驾指南【2017新版】

远夏 远夏在路上 2022-10-18



它穿越严寒、暴风、冰雪,一路与荒原为伴,却是我们心中的最美景观大道。我们对阿拉斯加的热爱,正是在三年前从这里开启。2017,我们第五次造访道尔顿公路,重写当年的远夏处女作。(彩蛋预警:内有Lyra和Eric出镜的比基尼大片哦^^)


 

2014,是我们记忆犹新的一年。

 

这一年里,我们与阿拉斯加初次邂逅。三月一见钟情,回家就买了六月的机票,然后是九月意外的秋色之旅。一年三上阿拉斯加,行程各有不同,但道尔顿公路是不变的锚点。

 

那时还没有“远夏在路上”,我们还混迹在早被遗忘的人人网。三次阿拉斯加归来后,有杂志编辑经朋友介绍找到我们约稿。完全不用犹豫,文章的主题就已定下:道尔顿公路,我们在阿拉斯加最熟悉最心爱的目的地。

 

现在想来,那是远夏的第一次共同创作,也算是我们一起挣到的第一桶金。

 

Eric:虽然稿费一到手,就被我们拿去吃了大餐。

 

三年之后,我们已经第八次从阿拉斯加归来,远夏在路上也过了两岁的生日,默默推送了累计三十多万字的文章。每次要写阿拉斯加的内容,我们总会翻出这篇旧作,用它找回极地荒野的感受。

 

刚刚过去的九月和十一月,我们又又又又又来到这里。距离初稿发表已近三年,道尔顿公路有了种种新变化,我们有了更多路上体验。这篇处女作,也是时候更新啦。

 

道尔顿公路并不是个容易前往的目的地。对于没机会造访的小伙伴,希望我们的图文能多少让你身临其境;而对愿意亲自探险的小伙伴,本文当然是最好的自驾指南。四年五上Dalton Highway的珍贵经验,我们在这里和盘托出。

 

Lyra:这两天我后知后觉地发现,原来公众号图片的长边限制是1280,不是之前我们以为的600。于是这篇文章的全部照片,我们都重新出了大图(点开图片即可查看),以后也能分享更高清的照片啦。

 

Alaskan Spirit,北极牛仔。


雾中秋色。


蓝天白云。


苔原与雪山。


育空河边的极光。

 

阿拉斯加:最后的边疆

 

美国50个州中,阿拉斯加位置最北、面积最大、人口密度最低。在本地居民的眼里,美国本土统统都是南方(Lower 48),而他们自己——正如本州车牌上的标语——则是最后的边疆(The Last Frontier)。

 

这里确实是边疆之地。两座大城市,七条主要公路,大体就串起了全部的人类踪迹。平均每平方公里之内,只有不足0.5的人口,棕熊和驼鹿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。无人居住的广袤处女地上,有着雪山、冰川、苔原等无数风光。本土会围起来收门票的壮观景色,在阿拉斯加只是路边寻常。

 

苦寒之地却意料之外地富有。1968年,阿拉斯加州刚刚成立不足十年,北冰洋沿岸普拉德霍湾(Prudhoe Bay)油田便被发现,最后边疆的命运从此改写。黑色黄金被开采出来,经由阿拉斯加输油管(Trans-Alaska Pipeline System)运到太平洋沿岸的港口,再登船送达本土,供给全美国的需求。输油管建成之后,光是石油公司缴纳的税款就足以负担全州的开销。阿拉斯加不仅没有个税和消费税,还会每年给居民分红,最高的2015年达到了每人2000多美元。

 

Eric:1867年,美国从俄国手里买下阿拉斯加,只花费了区区720万美元。即使算上通胀,这个数字在今天也只相当于1.1亿,折合每平方公里77美元。现在的俄罗斯人,看着北美洲最大的油田,再想想热兵器时代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,一定恨死了败家的老祖宗。

 

类似的违和感,贯穿了阿拉斯加的一切。这里的居民个个有枪,对人却掏心窝子地友好善良;这里的公路穿越几百英里的无人区,尽头却有几千人驻扎的庞大油田。冷漠与热情,自然与文明,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和谐相处的存在,都在道尔顿公路展露无遗。

 

公路与油管一路同行。


同一个角度,秋天。


卡车是路上的主人。


月亮生自草原,映照黑色窗口。

 

道尔顿公路:一路向北

 

1974年,道尔顿公路(Dalton Highway)因油田而生。普拉德霍湾地处北冰洋沿岸,与最近的大城市费尔班克斯(Fairbanks)直线距离300多英里。虽然工人们可以乘飞机进出,但供给上千人的吃穿用度,包括油井上的机械材料,都要靠一辆辆重型卡车经陆路运输。常年在这里奔波的司机们,直截了当地把道尔顿公路叫做“运输路”(Haul Road)。

 

同时,公路也是输油管的贴身护卫,414英里的路程中,两者始终不离不弃。普拉德霍湾每天产出几十万桶原油,油管沿线的任何小问题,都意味着天文数字的经济损失。全靠着道尔顿公路,工程师们得以上下奔波检修油管,确保油田生产不受影响。

 

2011年,BBC开播“世界最危险公路”(World’s Most Dangerous Roads)系列纪录片,道尔顿公路在第一季第一集便成为主角。它跨越北极圈,直指北冰洋,是美洲最北,也最荒凉的公路。严寒、极夜、暴风、冰雪,再加上糟糕的路况,甚至来往的十八轮重卡,都是道尔顿公路上潜在的致命威胁。然而这一切可怕的标签,都挡不住探险者挑战它的热情。或者说,正是这些危险才激发了我们的热血。

 

Lyra:我就是从这部纪录片知道了道尔顿公路。当时我在人人网上写:“全世界最危险的公路,一路向北直插北冰洋。昨天看BBC的纪录片看得热血沸腾,做梦都梦见准备动身,骤然觉得人生的目标又多了一个。”六年过去,梦想已经成真了五次,这感觉真好。

 

© blm.gov

 

费尔班克斯:旅途刚刚开始

 

严格地讲,道尔顿公路的零公里起点,是位于小镇利文古德(Livengood)的岔口。不过,作为美洲最北的大城市,也是道尔顿之旅开始前最后的补给站,费尔班克斯成为了实质上的公路起点。

 

虽然普拉德霍湾油田已被开发了四十年,但始建于上世纪初的费尔班克斯,如今仍是人类触角的尽头。一切文明社会的象征,麦当劳、沃尔玛、星巴克,最远只能开到这里。从费尔班克斯再向北,唯有公路与冰冷的油管相伴。

 

如果你和我们一样,对北方的极地荒原有着说不尽的热血,那么车刚刚驶出费尔班克斯市区,风光盛宴就已经开始。习惯了在开发完善的景区游览,来到道尔顿公路难免会不知所措。运输是公路的主要功能,虽然沿途美景连绵,但当地政府却没有规划太多观景点,美丽的画面都要靠自己的双眼发现。

 

沿着最后的柏油路段向北一小时,便是道尔顿公路的正式起点了。限速50英里/小时的警示牌,似乎是文明世界最后的一点权力。然而,在前方茫茫的414英里路途上,并不会有警察、雷达、摄像头……这里是边疆的边疆,而旅途才刚刚开始。

 

冬季的温柔色彩。


当完模特就被吃掉了的小蓝莓。


前方就是育空河大桥。

 

育空河:进入无人之境

 

穿过起伏的林地北行约50英里,一条水带在山坡后浮现。这便是发源于加拿大,向西横贯整个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(Yukon River)。在淘金热的年代,它曾是阿拉斯加的生命线,人和货物都只能依靠水路交通。随着公路和汽车逐渐兴盛,育空河不再是交通要道,但它的两岸仍存留着零星的村庄和居民。他们的住所不通公路,与外界联系全靠小飞机和水路。

 

国家土地管理局(BLM)在大桥北面设了一所联络站。每年五月至九月,有志愿者值守在这里,为游客提供天气、路况等信息。木屋门外,巨大的银色输油管从头顶飞架而过。两侧的铁丝网上,醒目地贴着FBI“禁止攀爬”的告示,警卫24小时在附近巡逻,防止有人蓄意破坏。

 

这么偏远的地方,有必要如此警戒吗?别说,还真有。

 

2001年,一个名叫Daniel Carson Lewis的哥们喝得大醉,拿出自己的猎枪对着油管打了五发子弹。按说,钢材料的油管应该是防弹的,但其中一枪不偏不倚打中了两节管道的连接处。六千多桶原油从这里泄露,油田被迫停产三天。这位仁兄最终被判了16年监禁,并且要赔偿1700万美元的损失。

 

Lyra:阿拉斯加人有个嗜好:打路牌。仔细观察,道尔顿公路沿途的交通标志上,无一不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。对于喝多了的阿拉斯加人来说,路牌上的字母是最好的靶心。“敢不敢赌,打中‘i’上面那个点给你100块。”弹孔大半都是这么来的。

 

同样在大桥北岸,公路的另一侧,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育空河营地(Yukon River Camp)。如今这里全年营业,有房间、餐厅、加油站,还是个视野开阔光污染极少的理想极光点。冬季餐厅甚至有牛肉面供应,凭一己之力提高了整条道尔顿公路的伙食水平。

 

过桥之后,地势的起伏更加明显,造就了数个被称为“过山车”(Rollercoaster)的连续陡坡。远远望去,尘土飞扬的公路直冲天际,又在另一端骤然下降。满载的重卡经过此地,都要在陡坡前猛踩油门,否则上到一半便会失去速度。

 

这也是道尔顿公路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。渣土路经过重型卡车多年碾压,中间已被逐渐压实,两侧则有很多容易导致打滑的浮土。因此前后没车时,司机通常本能地在公路正中行驶。开阔路段尚好,但若是在快到坡顶时,忽然看见对面有卡车冒头,紧急打轮避让很容易造成失控。冬季雪后湿滑,危险更是加倍。

 

正因此,道尔顿公路上的卡车司机,统一都配备了对讲系统(CB Radio)。所有人调到一个频道,就可以与方圆2-3英里内的司机对话。坡道或急弯前,他们都会在对讲中警示,如果刚好有对头车,则可以提前避让。

 

与阿拉斯加输油管亲密接触。


当地人的小筏子漂在河上。


86 Mile Overlook。


不远处灯火就是育空河大桥。


著名的过山车。

 

手指山北:初识北极圈

 

98英里处的手指山(Finger Mountain),是道尔顿公路前半段的制高点。这里四个方向视野开阔,但也因此常年狂风肆虐。天气晴好时,从停车场可以北眺布鲁克斯山脉(Brooks Range)的雪顶。开到这里,路边地貌的变化已经清晰可见,阔叶林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更适应高纬度的针叶树,甚至苔原灌木。

 

继续前行20英里,便到了道尔顿公路全程最有意义的地标——北极圈。在整个北美大陆,只有两条公路穿越了北纬66°34′线,道尔顿公路就是其中之一。所有人到了这里都会停车歇脚,和北极圈标志拍几张或正经或搞怪的合影。旅游团经过时,导游还会带一条划了线的红地毯,给游客亲自“跨越北极圈”的感觉。

 

道尔顿公路沿线,供人扎帐篷的营地不多,这里恰好是一处。但若是夏天造访,可一定要小心阿拉斯加非官方州鸟的的侵袭。每年四月至九月,冻土融化降水丰沛,苔原林地间滋养出无数凶猛的大蚊子。在夏季自驾道尔顿公路,只要下车都会招来黑压压的一团,野营就更恐怖了。

 

Eric:我们的防蚊秘籍是,不管天气多热都全副武装。冲锋衣+冲锋裤+手套+套头防蚊网,保证全身没有任何裸露的皮肤。Lyra拍照时我无聊,站在旁边随手拍落在身上的蚊子,五分钟竟然打死了120只。(原谅我这个无聊的人吧……)

 

Lyra:可想而知,上厕所就更难了。在这里透露一个小绝招,保证敏感部位不会被叮——憋着。

 

对于很多游客,北极圈其实就是折返点了。确实,如果对极地风光没有太大兴趣,北极圈标志是道尔顿公路上唯一有旅游价值的目的地。从这里再向北,路况和天气更加恶劣,也更考验司机的技术和耐心。当然了,对于专程来挑战道尔顿公路的探险者来说,414英里的全程刚刚完成了四分之一,还远没有进入高潮。

 

九月的蜿蜒公路。


十一月,同一个角度。


黄昏的冰雪路面。


午夜月落,朝霞蔓延。


没有红毯,就爬个牌子吧。

 

冷脚和怀斯曼:14位居民的中途镇

 

公路175英里处是多数人第一天的落脚点,冷脚(Coldfoot)小镇。说是小镇,这里其实更像个公路休息区。旅店、餐厅、修车铺、加油站,大抵就是冷脚的全部。因为它是公路的中点,往来车辆都必须停留加油。入夜之后,停车场里一排排的重卡亮着大灯,虎视眈眈好似擎天柱监视着整个小镇。

 

虽然游客数量不断增多,但这里终究是卡车司机的地盘。餐馆的食物清楚地宣示着这一点,不管味道如何,分量肯定够足,保证喂饱200斤以上的北方大汉们。为了节约时间,很多卡车司机连夜赶路,经过冷脚时吃顿饱饭,装满一大杯咖啡带走,便再次上车出发。

 

几年前,冷脚的旅馆还是随到随住永不客满,但现在随着游客增多,也变得紧俏起来。镇上有个不大的机场,每天有飞机往返费尔班克斯。当地的一些道尔顿公路旅游团,会安排一程飞机一程大巴,最高效地跨越北极圈。

 

接下来的100英里,道尔顿公路将从北极之门国家公园(Gates of the Arctic National Park)的东面擦过。美国的59个国家公园中,北极之门是最难到达,访客量最少的一个。它不通公路,只能包机进入,费用自然不菲,一周的开销就要4000美元/人以上。不过,公园在冷脚镇设立了一处游客中心(Arctic Interagency VisitorCenter),里面有北极之门的官方地图和纪念戳,给了人们一个假称自己刷过这个公园的机会。

 

距离冷脚15英里,是道尔顿公路抵达北冰洋前的最后一个小镇——怀斯曼(Wiseman)。百年前的淘金热期间,这里曾是繁华的聚居点。但随着矿业衰落,如今怀斯曼只剩下坚定留守的14位居民(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)。由于小镇距离公路有3英里路程,这里的光害比冷脚更少,又恰好处在北纬67度的极光核心带。可以说,在天气晴朗的前提下,如果怀斯曼都看不到极光,那么整个阿拉斯加就没人能看到啦。

 

暴风雪中的冷脚营地。


这次最终没能到达尽头。


蒸汽朋克风格的小镇入口。


当地人门外的鹿角。

 

阿提贡山口:极地与内陆的最后分界

 

经历了近200英里的土路颠簸,冷脚南北几十英里平整的柏油路,简直是个让人不敢相信的梦境。压抑了许久的油门终于能放纵一下,后座的小伙伴也终于可以打个安稳的瞌睡。

 

柏油路沿着河谷,笔直地冲向前方高耸的苏卡帕克山(Sukakpak Mountain)。远古的石灰石沉积后,在地底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变质成大理岩,又在造山运动中回到地面,形成了今日眼前的醒目地标。

 

在公路两侧,树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。到235英里处,路边的一块标牌宣布,这里是道尔顿沿线最北的一棵云杉。再向前,大地将完全被苔原占领,树木已经无法生存。遗憾地是,这棵云杉界的哥伦布长到273岁,却在2004年被人用斧子砍倒。因为人迹罕至,这名恶劣的肇事者至今没能抓到,甚至一点线索都没有。

 

Lyra:不过生命是顽强的,再向北几英里,一棵小云杉已经悄悄探出了大雪覆盖的苔原。

 

抬眼北望,面前矗立的便是布鲁克斯山脉,它也是阿拉斯加极地和内陆的地理分界。山脉以南的河流,都会进入白令海峡以南的太平洋,以北的水系则会流向北冰洋。

 

翻越布鲁克斯山脉的阿提贡山口(Atigun Pass),无疑是道尔顿公路上气候最恶劣的一段。来自北方海岸的水汽常年聚集在此,即使山下晴空万里,山上也可能风雪交加。虽然海拔只有1422米,但随时袭来的浓雾,和湿滑路面上龟速前行的卡车,额外增添了驾驶难度。刚刚过去的十一月,我们第五次踏上道尔顿公路,就是因为暴风雪而只得在怀斯曼折返。后来听说,阿提贡山口不仅发生了雪崩,而且一天内下了厚达3米的雪,连卡车都无法通过。

 

Eric:与危险相伴的常常是美景。2014年的夏天,我们在疾风骤雨中经过阿提贡山口,然而车驶出浓雾的一刹那,山下阳光明媚的辽阔北坡忽然现身。那一刻,道尔顿公路带来的一切疲倦全部烟消云散。

 

三月第一次经过Atigun Pass。


Sukakpak Mountain证件照。


黄昏像毛茸茸暖洋洋的小动物。


秋色,同一个角度。


回望南方。

 

北坡:行百里者半九十

 

翻过布鲁克斯山脉,道尔顿公路正式进入了北坡(North Slope)。从这里直到北冰洋边,再没有山峦的遮挡,惟有望不到边的茫茫苔原。在这片无人区,人和车完全暴露在广阔的天地间,但并肩延伸的公路和油管,又宣示着人类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。

 

广袤的苔原上,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无数个湖泊。它们是生态的重要一环,驯鹿、棕熊、狐狸等顽强的极地动物,都依赖着湖泊生存。275英里处的加尔布雷思湖(Galbraith Lake),是其中最容易到达的一个。上古时代,整个山谷都被淹没,后来冰川消退,这里便是遗存的湖泊之一。

 

公路修到这里,两侧增设了约三米高的标志杆。冬天的暴风雪后,铲雪车只能靠着它们,来判断公路的位置。沿途有几个输油管的泵站,以及路政部门的驻所,在漫长的冬季里,都是暴风雪中司机的避难所。如果积雪太深,铲雪车出动之前公路完全无法通行,一旦被困便是生死攸关的险情。

 

不少人说,道尔顿公路的风景都在山口之前。这话确实没错。与之前的路程相比,终点前的最后一程显得乏善可陈——四顾皆是一马平川,除了地平线上偶尔跑过的驯鹿,整个时空仿佛停止,只剩引擎的轰鸣和身体早已感觉不出的颠簸。不过话说回来,距离终点只剩100多英里,又有谁忍心放弃开完道尔顿公路全程的成就呢?

 

Eric:每次开到北坡,都已经是一天的末尾,全车人又饿又累又困。开过长途的小伙伴知道,开始计算里程的时候,就说明耐心即将耗尽了。最后的70英里路,我起初是十分钟看一次里程表,最后变成一英里一英里倒数,几乎盯着仪表盘在开。行百里者半九十,这句话在道尔顿公路上体会得最真切。

 

北坡,冲出云雾。


孤独,孤独,孤独,对北方的全部幻想。


早秋的蓝色日光。


偶遇迁徙的驯鹿。


卡车带着北冰洋的气息迎面而来。


最后七十英里路漫长看不到尽头。

 

死马镇:公路尽头

 

414英里的漫长旅途,终于抵达了终点。

 

初到公路尽头的死马镇(Deadhorse),尚不熟悉阿拉斯加极地生活的我们,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惊异。所谓的房屋,几乎全是集装箱一样的金属外壳,撘成标准的长方体。地平线上,几座烟囱不断喷着火苗,泥泞的公路上只有叉车和皮卡奔忙。

 

Eric:想不到,我见过最“工业时代”的地方,竟是在阿拉斯加的北冰洋边。巨大的铁皮房屋,无处不在的大型机械,眼前的场景简直像电子游戏里虚拟的世界。

 

事实上,死马镇距离北冰洋仍有8英里的路程。但再往前,便是“闲人免进”的油井地区,检查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。幸好,为了满足游客一窥北冰洋的愿望,当地开设了油田半日游。司机兼任导游,开中巴带游客进入油田内部参观,并在北冰洋岸边停留。实话说,油田并没什么好看,北冰洋才是旅游团真正的价值。

 

死马镇已经越过了北纬70度线,北冰洋多数时间都在冰封状态,只有七月到九月会短暂融化,但水温仍是接近冰点。不过,这怎能挡住我们嘚(zhuang)瑟(bi)的欲望呢?刚刚过去的九月,我们穿着泳衣走进膝盖深的冰水,在北冰洋里拍了张比基尼合影。当然了,曾经有猛士曾经真的扎猛子下去游了个泳,我们对此只能表示佩服再佩服。

 

Lyra:本来我也想扎个猛子浪一把,但海水太浅,海滩又是泥质,实在是有点儿脏。我们每晚睡车,甚至没有地方洗澡,想想也只好放弃。

 

Eric:跳北冰洋这件事,做了也许会后悔,但不做一定会后悔。和我们同去的一对基友,貌似原本不打算下水。其中的一个看了我们,也跃跃欲试想要效仿,脱到白色三角内裤冲下了冰水。谁知道,他的男友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后也心痒难耐,跟他说“你在水里等会,我脱了衣服下去跟你合影”。小哥于是在北冰洋里站了足有三分钟,只为了等他磨磨蹭蹭的男友脱衣服。论真爱,大概也不过如此了吧?

 

普拉德霍湾油田和死马镇,其实是两个分开的存在。前者指检查站里,禁止游客进入的部分,是核心石油公司的地盘,因此管理严格。后者则是油田之外的服务型小镇,旅馆、加油站、机场等民用设施,包括石油产业的下游公司等,都分布在这里。

 

如今,油田差不多有三千名工人同时上岗。因为位置太过偏远,没人愿意在北冰洋边安家,所有工人都执行“干两周,歇两周”的时间表。工作的两周里,他们没有休息日,每天上班十二小时。辛苦工作,换来的是两周完整假期,进出机票也是公司报销。为了节约地盘,工人的宿舍都是两人共用——A的两周工作结束后,同一张床给来上班的B睡,如此轮转。

 

Lyra:听起来似乎辛苦,但油田工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差。首先,鉴于这个常人不愿忍受的时间表,普拉德霍湾的时薪显著高于同等工作。其次,油田内有健身房、电影院、篮球场等设施,工作的两周里也并非没有半点娱乐。最关键的是,每个月两周假期,能用来做太多事情。只可惜近两年油价走低,石油业不太景气。等行业回暖,去北冰洋挖油可以说是我的理想职业了。

 

第三次跳北冰洋终于有了一张合影。


难得放晴的死马镇。


禁止拍照的检查站。


北冰洋边的邮局。




道尔顿公路实用攻略

 

季节

 

道尔顿公路全年通车,但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观。

 

秋季是道尔顿公路最美的季节。阿拉斯加的秋天很短,从植物变色到落叶满地,前后只有大概一周的时间。道尔顿公路上,北部苔原的秋色大约在八月末降临,南部阔叶林则是九月上旬。秋分之前,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,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。艳红苔原赶上一场新雪,一定是全年最上镜的一天。油田半日游一般运营到九月中,如果想跳北冰洋,最好算准日期赶到死马镇。

 

夏季的游客最多,路况也最稳定。油田半日游从五月底Memorial Day假期才开始营业,可以算作夏天的起点。由于高纬度进入极昼,夏天看不到极光,但有漫长的日照用来开车。只要有司机轮换,24小时开完全程并不是梦。假如在夏至前后出发,极圈以北能看到午夜不落的太阳,漫天红霞会持续好几个小时。

 

冬春季的道尔顿公路则是壮观的冰雪世界。假如车配了雪胎而且天气晴好,路况并不太困难。一般来说,抵达怀斯曼不成问题,但再向北则可能有暴风雪袭来,尤其是阿提贡山口上。我们在三月/十一月两次挑战道尔顿公路,都没能开到死马镇。第一次翻过了阿提贡山口,却被北坡堪比溜冰场的路况吓退。第二次则是困在了暴风雪中,连怀斯曼都没过。十二月开始,育空河营地和冷脚小镇会有狗拉雪橇项目。此外,初冬降雪较多,雪景美丽,冬末春初则相对晴朗,适合极光。

 

不推荐前往的时段有两个。其一是九月中北冰洋半日游结束后,到十一月底感恩节之前。期间尚没有足够的积雪跑狗拉雪橇,而树叶已经掉光,天气也不太稳定。除非刚好赶上一场雪后,否则大地一片灰秃秃。其二是四月中到五月底半日游营业前。这时日照太长,夜晚已经看不到极光,冰雪融化道路泥泞难行,又没有旅游活动可以参与。

 

Lyra:每次到访道尔顿公路,我都会在这个制高点停车拍照。放在一起对比,足以突显各个季节的不同。

 

Mickey Hills,春夏秋三季对比。

 

租车

 

所有连锁租车行,都禁止自家的车辆驶上道尔顿公路,并要求游客在提车时签字认可。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事故,一切保险都会失效,租车人需要自行承担全额损失。(即使不从租车公司购买保险,而是用自己平时或信用卡附带的车险,公司也可以因租车人主动违约而拒绝赔付。)

 

费尔班克斯有两家租车公司,专门提供可驶上道尔顿公路的车辆,分别是Arctic Outfitters(http://www.arctic-outfitters.com/)和Go North(http://gonorth-alaska.com/),费用当然高于机场的连锁租车行。两家各有不同的限制,具体请去官网查询。

 

他们的车辆有两个优势。一是冬天会换雪胎,而普通租车行只有四季胎。在冰雪路面上,雪胎能提供不少额外抓地力,跑起来的平均速度也会快一些。二是配有可以和卡车司机对话的CB Radio。在冬季不能急给油急刹车,超车和会车时可以用对讲联系前面的卡车,确认是否安全,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再稳妥地慢慢加速。

 

当然,总有游客开“不合法”的车辆上道尔顿公路。一般来说,如果全程平安无事,租车公司并不会追究。但也有人出了事故,那就要自付拖车、修车等一系列高额费用。请小伙伴们自行衡量风险。

 

Lyra:我们曾在死马镇见到一辆Camaro跑车(雪佛兰科迈罗,《变形金刚》中大黄蜂的原型)。当地人问他,知不知道租车不能开到这里,答曰车是从4000英里外的加州圣地亚哥租的,租车行压根不知道道尔顿公路是什么,自然没提过禁止。

 

Eric:这位仁兄幽默是很幽默,但他自以为钻到了空子,其实并没有。所有租车合同上,都有“vehicle shall not be driven onan unpaved road”或类似条款。阿拉斯加的租车行们会指名道姓地禁止道尔顿公路,但别处租车行的格式合同也已排除了一切非铺装路面,他的行为仍然构成违约。

 

行车

 

只要驶上道尔顿公路,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,都必须全程打开大灯。

 

在道尔顿公路上,最常遇到的就是十八轮重卡。因为路面上沙石多,卡车扬起的石子很容易打到挡风玻璃。错车时,务必要尽可能靠边减速,降低破相的风险。我们五次自驾道尔顿公路,只有一次幸运地没有中招。

 

公路沿途停车点不多。如果想停车拍照,应选择前后开阔的路段靠边,并打开双闪示意来往车辆。

 

卡车在道尔顿公路拥有最高路权。很多时候,熟悉路况的卡车会比游客的小车开得更快。如果后面有大车跟近,应该尽早在安全路段减速让车。

 

414英里全程中,目前有约105英里是铺装路面,余下则是渣土。北坡的土路路况比起三年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,但北极圈以南反而是更难走的一段。这里路面虽然宽敞,但坑洼很多,高速通过很容易损伤底盘和轮胎。相比夏天,冬季路况有利有弊。利在于坑洼都被冰雪填满,路面相对平整。弊在于两侧会有积雪,公路实际的宽度变窄。尤其在错车时,右轮经常被迫要开到较深的雪中,导致两侧摩擦力不均,务必要提前充分减速再调整方向。

 

除了终点死马镇,道尔顿公路沿途没有手机信号。如果出现意外状况,可以向过路卡车求助。

 

道尔顿公路的危险中,多变的天气是重要因素,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风雪袭来。尤其在阿提贡山口和北坡路段,应谨慎问询天气后再前行,避免被困在中途。预报有暴风雪时,铲雪车可能不会及时出动,很多卡车司机也会原地停留观望,这时车辆极少,一旦被困很难求救。

 

行程

 

从费尔班克斯到死马镇,可以在冷脚镇或育空河营地过夜休整,算上北冰洋油田半日游,往返建议四天三夜。夏天如果昼夜兼程,最少可以用两天打个来回,但是会错过很多路上的风景。

 

食宿

 

终点死马镇有多家旅馆,主要服务来油田出差的工程师,但也对外营业。一般来说,这里从不缺房间,如果不确定能否抵达,大可以不预订直接去前台开房。途中的育空河营地和冷脚镇各有一家旅店。极北苦寒之地的条件比较简陋,很多房间内没有独立卫浴,要使用公共洗手间。

 

如果想省些预算,也可以在沿路的营地扎帐篷,或者像我们直接睡车里。

 

怀斯曼小镇有当地人经营的小木屋,也可住宿。

 

餐饮方面,育空河营地和冷脚镇都有餐厅,而且价格(相对它们的位置)相当公道。但有鉴于自驾行程不定,经常不能在饭点赶到目的地,建议出发前在费尔班克斯储备瓶装水、零食、干粮等补给。

 

预算

 

自驾道尔顿公路,沿途开销只有以下四类:

 

租车。如果从费尔班克斯的两家“合法”公司租车,每天费用在200-250美元。

 

汽油。虽然靠近油田,但这里没有炼油厂,原油先运到美国本土,精炼后再送回阿拉斯加,价格自然贵一些。一般来说,公路沿途汽油是费尔班克斯的1.5倍上下。(目前4-6美元/加仑。)

 

住宿。沿途酒店价格大多在200-250美元/晚,睡帐篷/车不要钱。

 

餐饮。价格大约比费尔班克斯贵20%,汉堡+配菜10-15美元/份。

 

安全

 

道尔顿公路人迹罕至,除了喝高了拿油管当靶子的二货,极少有犯罪事件发生。交通事故之外,最可能导致危险状况的,其实是无处不在的野生动物。

 

如果遇到棕熊,最忌讳的就是转身逃跑。它们和狗一样(所以才叫狗熊嘛),看谁跑就追谁。其实,人对熊来说是很不美味的食物,远比不上蓝莓和小兔子。但它即使只想跟人玩玩,用爪子摸摸你的脸,脑壳基本就碎了……

 

在野外和棕熊迎面相对时,应该制造尽量大的声音,同时慢慢倒着后退,择机上车溜之大吉。晚上停车,则要关紧门窗,免得车内的食物、牙膏等发出气味,引得熊破窗而入。

 

Eric:九月我们在死马镇,跑去酒店大厅里给小伙伴们写明信片,完事已经是午夜十二点。刚要出门离开,看见一张“Bears Around”的告示,还配了那张熊张着大嘴的经典照片。我指给Lyra看,说这真是搞笑,人口这么密集的城镇里,哪里来的熊?

 

Lyra:话音刚落,我们听见门外一阵咆哮。我的手已经推开了一道门缝,看到一只母熊带着两只熊孩子,正在撕咬一辆自行车的驮包。我们吓了一跳,赶紧把门关死,透过玻璃往外看。原来这警告还真不是开玩笑的。幸好没有一下把门彻底敞开,不然就没有这篇文章啦。

 

Eric:自行车的主人闻声赶来,原来驼包里有他吃剩的饼干。我们就这么被堵在旅馆里,硬生生看了四十分钟的熊。

 

Lyra:中间有一阵Eric不在,我把脸贴在门玻璃上看熊。突然母熊站起身来,两步爬上台阶,也把熊脸糊上了玻璃和我对视。我着实吓了一大跳,连退三步,手摸上了里面的门把手准备开溜,连手机都忘了拿出来。跟熊熊的三公分亲密接触,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开始又结束了。

 

感受一下熊孩子的破坏力吧。


参考阅读:

阿拉斯加极光攻略 | 2017,最后的极光年?

阿拉斯加春季攻略 | 三月,去北方看雪(和极光)

阿拉斯加夏季攻略 | 在日不落的盛夏,谈一场与北方的恋爱

阿拉斯加秋季攻略 | 白日秋色夜晚极光,过一个舍不得闭上眼睛的秋天

阿拉斯加全季节攻略 | 极光白夜秋草黄,荒原公路北冰洋

BLM道尔顿公路官方指南(https://www.blm.gov/download/file/fid/14675


↓iOS赞赏入口在此↓

明年还想在冬天挑战,争取到头!




关于远夏


远(Lyra) & 夏(Eric),2002年在中学相识,2010年夏天终于初次结伴旅行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现同居旧金山,但很快就要居无定所浪迹天涯。


风光喵。十几年前跳了拍照的坑,近年来越陷越深。约伴时的独裁领队,旅行中的靠谱向导。2008年来美,足迹已经踏过全部50个州,和51/59个国家公园。斯坦福地球物理研究生在读,理想是去北冰洋岸边挖石油。


风光喵专职司机/背包侠/经纪人。遇到风光喵之前是独行侠一枚,国内只有4个省没去过,在美国也走遍了50州。北大广告系不务正业4年,美国艺术管理硕士。业余乐手/律师/码农/会计/厨师……传说中的什么都会一点的那种人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